原本想非假日來看米開朗基羅展覽,


清明假期雨紛紛,女兒難得有空,


於是就帶著雨具來到國立歷史博物館。


 





 


因為看完展覽還有下一個行程,到的時候約是下午一點,


猶記得有十個主題可以充分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的巨擘的一生。


 


 



 


米開朗基羅(1475-1564),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


出生於貴族,原本父親反對他從事地位卑微的藝術工作,


他始終堅持創作之路,去世前還在雕刻,89歲在自己的工作室辭世。


 


 




 


當時的顏料都是礦物質成分,


學徒到工作室一開始是親自製作顏料。


 


 







 


繪畫前構圖的工具,


方形木框中是數十個格網。


 


 






和女性友人往來的書信。


 




(賈迪殘軀)


文藝復興時期挖掘出來的石雕,只有上半身的軀幹,


由雕刻家吉伯弟收藏,只要學習雕刻的學徒都要練習這個作品。


 


 



(麗景庭的殘軀像)


據說教皇曾要求米開朗基羅完成雕像殘缺的部分,


被他拒絕了,表示殘軀完美無須增添分毫,


軀幹扭轉的姿勢及強健的肌肉給了藝術家許多靈感。


 



 



(階梯聖母) 


是第一座雕刻作品,聖母懷裡抱著耶穌,


裙擺的波紋栩栩如生,向上沿伸的階梯頗富立體感。


 


 





(酒神)


其實站在酒神面前超尷尬的,如果複製品也如真品一般,


那麼酒神的小雞雞殘缺一塊,就屬仿製的微妙微肖、一絲不苟了。


 






(垂死的奴隸)


奴隸右手撫著胸口,左手彎曲高舉,


死相安詳,彷彿只是沈靜的睡著,


身上僅有一塊裹屍布,骨骼、肌紋清晰可見。


 


 






(半人馬之戰)


 







(大衛像)


 







(原作)


(引文)大衛是聖經中的少年英雄,曾經殺死侵略猶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亞,保衛了祖國的城市和人民。米開朗基羅沒有沿用前人表現大衛戰勝敵人後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鬥時的狀態。在這件作品中,大衛是一個肌肉發達,體格勻稱的青年壯士形象。他充滿自信地站立著,英姿颯爽,左手抓住投石帶,右手下垂,頭向左側轉動著,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雙眼凝視著遠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線的遠處搜索著敵人,隨時準備投入一場新的戰鬥。


 


 



 



(聖殤)


耶穌死去時,聖母應有五十歲了,


有人質疑為何聖母的面容仿如少女,


米開朗基羅解釋,因為聖母是處女產子,


外在長生不老。


 


 





(原作)


聖殤的複製品和原作相差很多。


 


 



(隆旦尼尼聖殤)


(引文)這件未完成的大理石作品是從 1552 年開始雕刻,直到米開朗基羅在 1564 年他過世前幾個星期還在進行。這件作品是他為自己墳墓雕刻的遺作,幾近抽象的造型,完全看不到他在文藝復興盛期肌肉糾結的痕跡,反而展現出後來的矯飾主義風格。整個雕像構成應該是聖母從後面抱住耶穌修長、平滑的雙腿,但實際看來好像是耶穌背著聖母瑪利亞,讓人覺得是耶穌想要安慰聖母,減輕他的悲傷。


 



(原作)


 







(德耳菲女先知)


 




(最後的審判局部)


(引文)西斯汀禮拜堂天花板壁畫完工 24 年之後,反對宗教改革的教皇保羅三世委託米開蘭基羅為祭壇牆壁繪製一幅壁畫。當時,米開蘭基羅正經歷著精神與信仰的危機。他選擇《最後的審判》這一主題展現他的痛苦。


  這幅壁畫的中心主題是人生的戲劇,人注定要不斷背離上帝,罪孽深重,但終將得到拯救。由於牆壁面積廣大,要將大約 400 個人物安排在這一空間,必需有一種像旋風一樣的主要力量將整個空間結合成一體。米開蘭基羅於是採用了水平線與垂直線交叉的複雜結構。畫中人物進量畫在水平面上並組成群體,同時隨著位置的升高,人群愈加密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左側升入天堂和右側走向毀滅的畫面中突出的豎向運動。因此產生一種周而復始的活動,將上升與墮落的人群和掌握整個人群活動的中心人物,即審判者基督聯結在一起。


  米開蘭基羅為了解決畫中人物在從下面仰視時所應呈現的比例這一難題,他將上面的人物畫得大些,底部的小些,以適應自下而上的觀賞效果。在 1541 年揭幕時,這幅獨自完成的巨作引起轟動。然而,巨作中的裸體人物卻引起爭議,一些人認為猥褻了神靈。在米開蘭基羅剛去世不久,教皇庇護四世即下令給所有裸體人物畫上腰布或衣飾。受命的畫家們於是被謔稱為「內褲製造商」。不過這些「內褲」在 1980 ~ 1992 年之間,經過清理修護西斯汀禮拜堂的濕壁畫計畫之後又被清除了。


 



(原作)


 



(創造亞當)


(引文)米開蘭基羅的《創造亞當》之畫面構思極富想像力。亞當倦怠身姿的曲線與造物主和天使周圍的渦旋形線相呼應。畫面的焦點是神與人指頭的接觸,該作品強調人體動作,使二人之間的聯繫具有動感,這一聯繫以亞當所處地面的斜線和動作曲線為基礎。觀畫者目睹亞當悠閒地斜靠著,伸手去接觸那賜予他生命的上帝,而上帝則上前伸出右手食指,似乎將控制亞當的左手,兩個指尖即將接觸,迸發的火花,成為整個創世記的象徵。


 


 






 


除了少數真跡之外全程可拍照,出口處販賣相關商品,


女兒買了貼紙及一張明信片,在售票區蓋了紀念戳章,


博物館外有一尊大衛像複製品,是我們此行主要目的,


雖然大雨依舊下個不停,連續假期湧入大批參觀人潮,


最後拍下大衛像,往南門市場的捷運站走去,


趕往我們的下一個行程,去西門町看電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朵拉乀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